颱風環流與局部天氣現象之間有著密切的互動關係,這種關係主要體現在降雨、風速、氣溫及空氣品質等多個方面。以下是根據相關研究與觀測資料整理的重點:
1. 降雨分布
- 地形抬升效應:颱風外圍環流經過地形(如中央山脈)時,氣流受地形抬升,水氣凝結,容易在迎風面形成豪雨。例如,台灣東南部在颱風外圍環流影響下,常因地形效應出現異常降雨與強陣風。
- 非對稱降雨:颱風路徑偏北或登陸位置偏北時,中央山脈南側地形會引導對流降雨,造成降雨分布不均,甚至使颱風移動速度減慢,延長降雨時間。
- 共伴效應:颱風環流與西南季風或東北季風共伴時,會形成輻合帶,導致局部地區出現持續性豪雨。
2. 風速與風向
- 地形影響:地形會改變颱風外圍氣流的分布,例如在台灣東南部,西南氣流受地形影響,可能發展出類似水躍現象的山岳波,造成局部強風。
- 藤原效應:當兩個颱風靠近時,彼此環流會互相影響,產生互繞現象,可能改變颱風路徑與風向,進而影響局部天氣。
3. 氣溫與空氣品質
- 下沉氣流:颱風外圍環流常伴隨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但同時也容易使空氣中的污染物聚集於地面,造成空氣品質不良。
- 降雨洗除作用:颱風帶來的降雨會洗除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使降雨期間及雨後空氣品質改善。
4. 特殊天氣現象
- 副低壓形成:颱風外圍環流在台灣西部地區可能因氣流過山下沉形成副低壓,此區域通常無降水,但當副低壓消失後,颱風環流引導的降水會迅速覆蓋台灣。
- 路徑打轉與滯留:颱風在登陸前若因地形或環流交互作用產生路徑打轉,會延長停留時間,導致累積雨量增加。
總結
颱風環流不僅直接影響風雨,還會與地形、季風及其他天氣系統產生複雜的交互作用,進而導致局部地區出現異常降雨、強風、空氣品質變化等現象。這些機制在台灣的颱風天氣中尤為顯著,是颱風預報與災害防救的重要考量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