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在反抗期拒絕牽手,主要是因為他們正處於自主性發展階段,渴望展現獨立與自我控制,透過拒絕牽手來表達「我可以自己走」的意願。此外,幼兒強烈的探索世界需求,使他們不喜歡被牽手限制行動自由,想自由接觸和觀察周遭環境。部分幼兒可能因感覺統合問題,對觸覺敏感,覺得牽手不舒服而抗拒。這些行為同時也是反抗期(俗稱「可怕的兩歲」)的典型表現,孩子透過「不要」和拒絕行為來測試權力邊界和建立自我認同。

具體心理與發展因素包括:

  • 自主性覺醒:幼兒開始有自我意識,想自己做決定,拒絕牽手是他們表達獨立的方式。
  • 探索與好奇心:牽手限制了他們自由探索的空間,孩子希望自由行動以滿足好奇心。
  • 感覺統合敏感:部分幼兒對觸覺刺激敏感,牽手可能引起不適感。
  • 語言與情緒發展:幼兒語言能力尚未成熟,常用拒絕和哭鬧表達複雜情緒,這是他們學習自我調節的過程。
  • 權力邊界測試:幼兒像小科學家一樣,透過拒絕行為觀察大人的反應,建立行為規範。

家長應理解這是幼兒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避免強迫牽手,改用溫柔堅定的態度設定安全規範(如過馬路必須牽手),並給予孩子適度的自主空間和正向鼓勵,幫助他們學習情緒調節與社會規範。

所以,幼兒反抗期拒絕牽手是自主性發展、探索需求、感覺敏感及權力邊界測試等多重心理與發展因素交織的結果,屬於正常成長過程中的行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