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可能留下的皮膚後遺症主要包括:
- 皮膚潰瘍與傷口:特別是大面積或長在容易摩擦部位的血管瘤,容易出現表面潰瘍,造成疼痛和感染風險。
- 疤痕形成:血管瘤自然退化或治療過程中,尤其是手術、電燒、冷凍治療或雷射治療後,可能留下疤痕。
- 皮膚色素改變:雷射治療後可能出現皮膚變白(色素減退)或萎縮。
- 皮膚變厚或萎縮:部分血管瘤退化後,皮膚可能變厚或萎縮,造成外觀不平整。
預防與減少後遺症的建議包括:
- 早期診斷與治療:嬰兒期血管瘤若有增大趨勢或潰瘍風險,應及早由皮膚科醫師評估,適時使用口服乙型阻斷劑、局部類固醇或染料雷射等治療,減少血管瘤擴大與併發症。
- 避免摩擦與刺激:血管瘤長在容易摩擦、潮濕的部位(如會陰、肛門周圍)時,應注意保護,避免潰瘍形成。
- 慎選治療方式:現代激光技術(如染料雷射)較能減少疤痕風險,但仍需根據血管瘤深度與位置選擇適合的治療,避免過度損傷皮膚。
- 定期追蹤:血管瘤退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皮膚變化,需定期追蹤,及早處理可能的皮膚問題。
所以,血管瘤的皮膚後遺症主要是潰瘍、疤痕及色素異常,透過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及避免局部刺激,可降低後遺症發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