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在國小課程中主要扮演品德教育的角色,透過背誦和學習,培養學生的孝順、禮貌、謹慎與誠信等傳統倫理價值,並藉由韻律感強的朗讀方式加深記憶。然而,這種做法也引發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
內容與現代生活脫節:許多《弟子規》的語句生澀、古文用詞不易理解,對國小低年級學生來說難以消化,且缺乏現代語境的轉化,導致學生背誦時感到困難甚至挫折。
-
教育理念的衝突:批評者認為《弟子規》強調服從與規矩,可能束縛兒童個性發展,與現代教育強調創新、獨立思考的理念背道而馳。
-
去脈絡化的問題:將《弟子規》逐字逐句背誦,忽略了其歷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深層意涵,容易使學生將其視為僵化的道德標準,而非活生生的倫理指引。
-
家長與教育期待的矛盾:部分家長對讀經抱有過度期待,認為背誦《弟子規》能保證孩子品德良好,但實際效果與方法常受質疑。
總體而言,《弟子規》在國小教育中仍被視為傳統品德教育的工具,但其教學方法與內容是否適合現代小學生,仍存在明顯爭議,教育者需具備批判與轉化能力,靈活調整教材以符合時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