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嫁妝的準備對一般庶民家庭來說仍是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尤其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準備嫁妝可能會帶來較大壓力。傳統上,嫁妝不僅是女方家庭對新娘的祝福與心意象徵,也代表女方的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
嫁妝內容通常包括生活用品(如內衣褲、睡衣、鞋子)、象徵好運的物品(如紅包、木炭、五穀、銅板)以及傳統儀式用品(如頭擔、壓箱、尾擔)。這些準備不僅花費金錢,也需要花時間和心力,對家庭經濟造成負擔。
在心態調適方面,現代台灣社會對嫁妝的觀念已有所轉變,嫁妝不再是「保命錢」的功能,而是象徵祝福和尊重,部分家庭會選擇簡化嫁妝或以實用為主,減輕經濟壓力。然而,因嫁妝涉及家庭面子與傳統習俗,準備過程中仍可能產生心理壓力與家庭間的協調挑戰。
所以,台灣的嫁妝準備在經濟上可能造成負擔,尤其是對一般家庭,但隨著時代變遷,心態上逐漸從重視物質轉向重視象徵意義,家庭也在調適中尋求平衡,減輕壓力並維持傳統禮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