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早期療育服務整合與推動,主要是透過政府政策、跨部門合作及社會資源整合來實現。根據現有研究與政策資料,重點如下:

  • 政策基礎與法規支持:台灣《特殊教育法》於2019年修訂,明訂從2歲開始提供早期療育服務,並強調整合醫療、復健、訓練與治療資源。此外,《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也要求政府及相關機構提供必要的早療服務與支持。

  • 跨部門整合機制:台灣設有「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中心」與「團隊評估中心」,作為早療需求評估與服務協調的核心架構。這些中心負責整合社會福利、衛生及教育等不同領域的資源,協助家庭取得適切服務。

  • 整合挑戰與策略:目前面臨的問題包括經費與專業人力不足、跨部門協調不佳、通報率偏低(尤其0-3歲)、家長接受意願不足等。為提升整合效果,建議加強個案管理人員的培訓、提供家庭支持(如喘息服務、親職教育)、擴增介入方案、引入民間資源及巡迴服務。

  • 服務協調與合作模式:研究指出,早療服務的成功整合需重視個別化家庭計畫的制定與監督、服務提供的協調、家庭參與及決策權、資訊提供與轉銜協助等多面向。機構間合作(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是整合的關鍵,強調共享資源與共同決策,但實務上仍有結構與操作層面的挑戰。

  • 社區復健與家庭支持:社區基礎的早療復健計畫在台灣已有實證成效,但家長與專業人員在溝通與行政系統接觸上存在差異,需針對不同需求設計改善策略。

綜合而言,台灣的早期療育服務推動強調政策法規支持、跨部門整合與社會資源協調,並持續面臨人力、經費與協調效率等挑戰,未來發展方向包括強化個案管理、提升家庭參與及擴大民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