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物的使用具有明確的科學依據,主要用於預防齲齒(蛀牙)和促進牙齒再礦化。氟化物能減少酸對牙齒的侵蝕,抑制口腔中致齲菌的活性,從而降低蛀牙發生率。這些效果已被多項臨床研究和系統性回顧支持,例如定期使用含氟產品(如氟漆)可降低兒童乳牙及恆牙蛀牙發生率約43%至46%【1】【3】。

國際衛生組織(WHO)將氟化物列入基本藥物標準清單,肯定其在公共衛生中的重要性。自1940年代起,氟化物被廣泛用於飲用水氟化和口腔護理產品中,以減少齲齒發生【1】。然而,氟化物的攝取量需適當控制,過量可能導致氟斑症(牙齒表面出現白斑或色素沉著)甚至急性中毒【1】。

近年來,部分研究(如美國國家毒理學計畫NTP)指出,飲用水中氟化物濃度超過1.5毫克/公升可能與兒童智商下降有關,提示需關注氟化物的總暴露量,尤其是孕婦和兒童可能從多種來源(飲用水、食物、牙膏等)攝取過量【2】。因此,國際衛生組織及相關機構建議在公共衛生政策中平衡氟化物的預防效益與潛在風險,確保安全使用。

所以,氟化物的科學依據主要來自其預防齲齒的效果,國際衛生組織支持其合理使用,但同時強調監控總攝取量以避免過量風險【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