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期間帶有「晦氣」的觀念主要源自傳統道教及民間信仰,認為親人過世後,家屬身上會帶有不潔或不吉利的氣場,這種晦氣會影響生者的磁場與氣場,並可能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產生一系列禁忌與規範。
以下是喪事期間帶有晦氣觀念的主要禁忌及其影響:
-
避免參與喜慶活動:傳統認為喜事與喪事相沖,服喪期間不宜參加婚宴、聚會等喜慶活動,以免將晦氣帶給他人,也避免自己受到喜慶氣氛的干擾。
-
不進出廟宇與神聖場所:守喪期間避免進入寺廟、宮廟等神明廟宇,因為被認為晦氣會冒犯神明,對神聖場所不敬,且可能沖煞其他信眾。
-
服裝與行為禁忌:服喪期間穿著素色衣服(如黑、白),避免穿著平時忌諱的顏色或反穿衣服;忌戴白帽或用純白毛巾裹頭;忌在大廳睡覺時腳朝外等,這些行為被視為不吉利或會招致晦氣。
-
避免拜訪他人家中:傳統認為服喪者帶有穢氣,拜訪他人家中會將晦氣帶入,造成他人不便或不吉利,因此建議避免探訪。
-
家中神明牌位遮蔽:家中有神明或祖先牌位時,會用紅布遮擋以迴避晦氣,直到出殯後才解除。
-
掃除晦氣的儀式:出殯當天會用竹掃帚由屋內往外掃地,象徵掃除晦氣,並有特定的門簾、門扉開關禁忌。
-
避免互包紅包:服喪期間避免互包紅包,以保持低調和避免帶來不吉利。
這些禁忌反映了傳統社會對死亡與不潔的認知,對家屬的行為有明顯約束作用,影響他們的社交活動與日常生活,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對喪事的尊重與慎重態度。隨著時代變遷,部分禁忌已不如過去嚴格,但仍建議尊重周遭人的觀感與文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