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斷層是一條位於台灣台南地區的右移平移斷層,走向約為東北東(北偏東70至80度),長度約6至30公里不等,主要分布在新化鎮(今新化區)一帶。

地震活動歷史

  • 1946年新化地震:1946年12月5日發生,芮氏規模約6.1至6.9,震源深度約5公里,是由新化斷層錯動引起的淺層地震。該地震造成明顯破壞,並在新化地區形成地裂,部分地裂後來成為溪溝。
  • 古地震事件:根據地質調查,新化斷層在過去約1,200年至1,900年前曾有一次地震活動,且在1,900年至10,000年前至少還有一次古地震事件,保守估計在過去10,000年內至少發生過3次古地震。

斷層特性與現況

  • 新化斷層屬於右移平移斷層,與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擠壓的方向有明顯交角,造成斷層的活動與地震發生。
  • GPS測量顯示,1999年至2006年間,斷層兩側的水平速度場約增加20毫米/年,且主要位移方向與斷層走向平行,證明斷層仍處於活躍狀態。
  • 新化斷層與鄰近的小岡山斷層、左鎮斷層等褶皺逆衝帶斷層系統有交互影響,這些斷層系統共同影響台南、高雄地區的地震活動。

總結

新化斷層是一條活躍的右移平移斷層,歷史上曾引發重大地震(如1946年新化地震),並在過去數千年內多次活動。現代GPS監測證實其仍持續運動,對台南地區的地震風險具有重要影響,需持續監測與研究以防範未來地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