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水後感染風險與衛生照護要點如下:

破水後感染風險

  • 感染率隨時間增加:破水後24小時內感染率約3.5%,24至48小時約10%,超過72小時感染率大幅升高至40%。
  • 母嬰感染風險:破水代表羊膜破裂,子宮易受細菌感染,可能導致羊膜絨毛膜發炎。母親可能出現發燒、子宮壓痛、心跳加快等症狀,胎兒則可能面臨早產、感染、呼吸窘迫、缺氧、臍帶脫出、胎盤剝離等嚴重併發症。
  • 感染後果嚴重:羊膜炎對催生反應差,對母嬰預後不良,必要時需使用抗生素並盡快分娩,甚至採取剖腹產。

衛生照護要點

  •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 加強手部清潔,尤其在接觸會陰部前後。
    • 如廁後由前往後擦拭,保持會陰部清潔乾燥。
    • 採用淋浴方式清潔,避免陰道灌洗,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 使用衛生棉墊吸收羊水,避免使用護墊或衛生紙直接接觸陰道。
  • 觀察破水情況

    • 注意破水的顏色、性質及量,異常如羊水帶有異味、墨綠色胎便等需立即就醫。
    • 監測感染徵兆,如發燒超過38℃、陰道分泌物惡臭、子宮壓痛、胎動異常等。
  • 姿勢與休息

    • 儘量臥床休息,採取頭低腳高姿勢以預防臍帶脫出。
  • 及時就醫與治療

    • 破水後應保持鎮定,迅速就醫確診並接受醫療評估。
    • 若有感染跡象,需使用抗生素治療並儘速分娩。

預防措施

  • 妊娠期間注意個人清潔衛生,妊娠前或中期治療陰道炎或子宮頸炎。
  • 有子宮頸閉鎖不全者,應於妊娠14至18週接受適當治療。

以上資訊有助於理解破水後感染的嚴重性及如何透過衛生照護降低感染風險,確保母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