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破水的風險與應對措施如下:
風險
- 感染風險:高位破水後,羊膜腔破裂可能導致細菌上行感染,造成母體發燒、羊膜炎等嚴重感染問題。
- 早產風險:特別是在34週以下發生高位破水,胎兒尚未成熟,容易導致早產及相關併發症。
- 胎兒窘迫:羊水量減少可能影響胎兒的生長環境,增加胎兒窘迫的風險。
- 子宮頸閉鎖不全或子宮過度收縮等因素可能是高位破水的原因,這些也會影響妊娠安全。
應對措施
- 臨床評估與監測:發生高位破水後,需密切監測感染指標、細菌培養及定期超音波檢查羊水量,評估胎兒狀況。
- 臥床休息:建議臥床休息,減少活動以降低破水惡化及感染風險。
- 藥物治療:
- 若孕週較早(34週以下),醫師可能會使用安胎藥物,並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 34至37週間,視感染狀況及胎兒成熟度決定是否用藥。
- 分娩計畫:
- 足月(37週以上)高位破水通常視為產兆,建議順產或考慮催生。
- 若感染風險高或胎兒狀況不佳,可能需提前終止妊娠。
- 醫療機構準備:
- 需有完善的胎兒監視設備及緊急生產機制。
- 有能力進行感染控制及緊急轉院的流程。
總結
高位破水是一種需要嚴密監控的妊娠併發症,根據孕週不同,處理策略也不同。早期發現與積極監測感染及胎兒狀況是關鍵,並依醫師指示進行適當的休息、用藥及分娩安排,以降低母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