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腳型與鞋子尺寸測量攻略如下:
1. 測量寶寶腳長的方法
- 最準確的測量方式是在寶寶站立姿勢下測量腳長,因為站立時腳會自然伸展,尺寸較真實。
- 若寶寶尚未會站立,則需在腳部完全伸展的狀態下測量。
- 若寶寶有捲腳趾習慣,建議在寶寶睡著後輕輕拉直腳趾,再用布尺量腳長。
- 測量時可將寶寶腳放在紙上,腳跟對齊一條直線,在大拇指前端和腳跟處做記號,量出兩點間距離即為腳長。
- 若寶寶是「希臘腳型」(第二腳趾比大拇指長),則以第二腳趾到腳跟的距離為主。
2. 鞋子尺寸的選擇
- 市面上的鞋子尺寸是指鞋底的長度,鞋內部空間大小(版型)才是穿著舒適的關鍵。
- 建議在寶寶腳長基礎上加上約1~2公分的預留空間,以確保鞋子內部空間足夠,讓寶寶走路舒適且有成長空間。
- 選鞋時以鞋內部空間為主要判斷依據,而非僅看鞋底長度。
3. 注意寶寶腳型特性
- 小朋友常見的腳型是扁平足,可能導致腳部肌肉疲勞、走路容易腳痛。
- 家長可透過讓寶寶腳掌沾水後印在紙上,觀察內側足弓是否明顯,判斷是否扁平足。
- 選擇鞋子時,應考慮寶寶的腳型,選擇有良好支撐和吸震功能的鞋款,以保護足部發展。
總結建議:
- 測量寶寶腳長時,盡量在寶寶站立且腳趾自然伸展的狀態下進行。
- 量出腳長後,加1~2公分作為鞋子內部空間的預留。
- 注意寶寶腳型,尤其是扁平足情況,選擇合適的鞋款以保護足部健康。
- 定期重新測量腳長,因為寶寶腳長成長快速,鞋子尺寸需適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