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適合寶寶腳型且舒適的童鞋,主要可從以下幾個重點著手:
1. 正確測量寶寶腳長與寬度
- 以站立姿勢測量寶寶腳長最準確,若寶寶尚未會站立,可在腳部完全伸展時測量。
- 將寶寶腳放在紙上,對齊一條線,標記大拇指前端與後腳跟位置,再量出長度。若寶寶有「希臘腳」(第二腳趾比大拇指長),則以第二腳趾到後腳跟的距離為主。
- 寶寶腳掌較肉厚,足弓尚未發展,寬度也需考慮,建議鞋子左右留0.3至0.5公分空間較合適。
2. 鞋子尺寸與版型的選擇
- 鞋子尺寸是指鞋底長度,鞋內部空間(版型)才是決定舒適度的關鍵。
- 寶寶腳長測量後,鞋子內部空間應比腳長多出約1至2公分,讓寶寶活動時有足夠空間。
- 楦頭(鞋頭)不可太窄,避免壓迫腳趾,也不可太寬,避免腳在鞋內滑動不穩。
3. 試穿與觀察
- 讓寶寶穿鞋走動,觀察腳是否能自然伸展,腳尖前端與鞋頭間應有約0.5公分空間。
- 試穿時腳應頂到鞋底最前端,並確認後腳跟不會滑出鞋子。
- 建議站立試穿,因為腳在承重時會稍微變寬變長,這樣能更客觀判斷鞋子是否合腳。
4. 材質與鞋底設計
- 選擇柔軟且透氣的材質,避免鞋子過硬影響寶寶腳部發育與活動。
- 鞋底應具備良好防滑功能,確保寶寶走路安全。
- 避免含有有毒材質(如PVC)的塑膠鞋,建議選擇PU等無毒材質。
5. 定期更換鞋子
- 寶寶腳長約每年成長1.5至2公分,寬度也會增加,需定期測量並更換合適鞋子,避免鞋子過小影響腳部發育。
綜合以上,挑選童鞋時,以寶寶腳長與寬度為基準,選擇內部空間適中、柔軟且防滑的鞋款,並讓寶寶試穿走動確認舒適度,是確保寶寶腳部健康與舒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