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打疫苗後發燒的常見原因與處理方式如下:
常見原因
- 疫苗刺激免疫反應:疫苗中含有經處理的細菌或病毒成分(抗原),注射後會刺激寶寶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這個過程可能引起發燒,是身體正常的防禦反應。
- 疫苗種類影響發燒時間:
- 非活性疫苗引起的發燒多在接種後24小時內發生。
- 活性疫苗(如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引起的發燒多在接種後5至12天之間出現。
- 局部反應:接種部位可能出現紅腫、疼痛,這些局部反應有時也伴隨輕微發燒。
發燒的特徵
- 發燒通常持續時間不超過48小時。
- 體溫多在37.5°C至38.5°C之間,屬於輕微至中度發燒。
- 發燒期間寶寶可能會有疲倦、食慾不振等輕微不適。
處理方式
- 觀察與照顧:
- 接種後需觀察寶寶30分鐘,確保無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眩暈等)。
- 接種部位可用冷敷(毛巾浸冷水擰乾後敷5-10分鐘,每天2-3次)減輕紅腫疼痛。
- 退燒藥使用:
- 若發燒不適,可給予醫師建議的退燒藥,通常能有效控制體溫。
- 若退燒藥使用後仍無法降溫,或退燒後寶寶精神不佳,應儘速就醫。
- 注意發燒持續時間與體溫:
- 若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體溫超過38.5°C,應立即就醫。
- 若接種部位紅腫持續擴大、數日不退或出現化膿,也需就醫處理。
家長須知
- 不要揉抓注射部位,紗布可留置約5分鐘後移除。
- 退燒藥水未開封可於室溫陰涼處保存至有效期限,開封後保存約一個月,未用完需丟棄。
- 不必因擔心副作用而拒絕接種疫苗,因為大多數寶寶接種後反應輕微且短暫。
總結來說,寶寶打疫苗後發燒多為正常免疫反應,通常在48小時內自行緩解。家長應密切觀察寶寶狀況,適時使用退燒藥並注意異常症狀,必要時尋求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