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與檢查方法主要依靠血液檢驗,重點如下:
-
血液常規檢查(CBC):觀察血紅素(Hb)、平均紅血球容積(MCV)、血容積(Hct)、網狀紅血球(reticulocyte)等指標。缺鐵性貧血通常表現為血紅素下降,MCV降低(小球性貧血),網狀紅血球數量可能減少。
-
鐵代謝相關指標:
- 血清鐵(serum iron):通常降低。
- 血清鐵蛋白(ferritin):反映體內鐵儲存,缺鐵時明顯降低,是診斷缺鐵性貧血的重要指標。
- 總鐵結合容量(TIBC):通常升高,因為體內鐵缺乏時,鐵結合蛋白增加。
- 鐵飽和度(serum iron/TIBC):比率降低,常用於判斷缺鐵狀態。
-
骨髓檢查:當血液檢查無法確定貧血原因時,會進一步進行骨髓穿刺檢查,利用普魯士藍染色評估骨髓中巨嗜細胞的鐵儲存情況。缺鐵性貧血患者骨髓鐵含量減少,是診斷的金標準。
-
鑑別診斷:
- 需與地中海型貧血等其他小球性低色素貧血鑑別,血紅素電泳可用於排除地中海型貧血,缺鐵性貧血患者血紅素電泳結果正常。
- 也會排除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其他病因。
-
其他檢查:
- 糞便潛血檢查用於排除腸胃道出血源。
- 針對缺鐵原因,可能需要胃腸道內視鏡等進一步檢查。
總結:缺鐵性貧血的診斷主要依靠血液常規與鐵代謝指標的異常(Hb↓、MCV↓、Ferritin↓、TIBC↑、鐵飽和度↓),必要時輔以骨髓檢查確認骨髓鐵儲存狀況,並排除其他貧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