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產(流產)的醫療處理方式與追蹤照護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醫療處理方式
-
藥物流產
適用於懷孕初期(通常6-7週內),透過服用兩種藥物完成流產:- 第一劑為RU486(米非司酮),在醫護人員監督下服用,約1-2天內可能開始出血。
- 第二劑為前列腺素,通常在36-48小時後服用,6小時內開始出血並伴隨腹痛,胚胎排出後出血可持續1-2週。
藥物流產後需服用子宮收縮劑幫助子宮復原。
-
手術流產
依懷孕週數不同,手術方式也不同:- 真空吸引術:適用於懷孕7~10週,利用軟管經陰道進入子宮,約15分鐘完成胚胎吸出。
- 擴張搔刮術(子宮搔刮術):適用於懷孕11~14週,先擴張子宮頸,再用刮勺刮除子宮內膜及胚胎,過程約15~30分鐘。
- 引產:適用於懷孕14週以上,先用藥物軟化子宮頸,再用點滴注射子宮收縮劑,使胎兒自然分娩出來,過程約需1天或更長。
追蹤照護
- 術後回診:不論是藥物流產或手術流產,術後1至2週內需回診,透過臨床檢查、β-HCG(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測定及超音波掃描,確認胚胎是否完全排出,避免殘留物造成感染或出血。
- 身體調養:流產後建議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性生活,飲食宜清淡且營養均衡。若需中藥調理,建議在流產確定後一週再開始,以免影響子宮收縮藥物效果。
- 心理支持:流產可能帶來情緒困擾,適當的心理諮詢與支持有助於身心康復。
胎兒處理
- 懷孕20週內流產的胎兒通常被視為醫療廢棄物,若家屬希望進行正式後事,需特殊申請。20週以上則可申請死產證明並依法火化或埋葬。
以上是小產的主要醫療處理方式與追蹤照護重點,具體方案會依個人狀況與醫師建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