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身體動作與情緒或壓力反應密切相關,是他們表達內在感受的重要方式。以下是相關的重點說明:

  • 寶寶透過身體動作表達情緒:新生兒會用「笑」與「哭」來表達自己的舒適或不適感受。出生後前三個月,嬰兒會出現反射性的微笑(內發性微笑),隨著成長,會逐漸出現社會性微笑,這代表他們開始與他人互動並記憶他人。

  • 情緒發展階段與身體反應

    • 0-4個月:主要以笑與哭表達情緒。
    • 4-8個月:開始出現憤怒情緒,會用大聲哭泣表達生氣。
    • 8-12個月:出現恐懼情緒,面對陌生人可能焦躁不安。
    • 12-18個月:開始模仿他人的情緒表情。
  • 寶寶的氣質影響情緒調節與壓力反應:嬰幼兒天生的氣質會影響他們面對壓力時的情緒反應與調節能力。氣質可分為三類:

    1. 好養育型:規律性高、適應力強、情緒較穩定。
    2. 慢熟型:適應新環境較慢,對新事物較退縮。
    3. 磨娘精型:反應強烈,面對新刺激常退縮,情緒波動大。
  • 寶寶的情緒與大人互動密切:寶寶的情緒表達會影響大人的反應,反之大人的情緒也會影響寶寶。例如,寶寶會因為大人拿走奶嘴而哭鬧,喜歡愉悅的人聲並能被安撫。

  • 壓力反應的身體表現:當寶寶處於壓力狀態時,可能會出現煩躁、哭鬧、焦躁不安等身體動作,這是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壓力的自然反應。家長可透過觀察這些行為判斷寶寶是否有壓力。

總結來說,寶寶的身體動作如笑、哭、煩躁、焦躁等,都是他們情緒和壓力反應的直接表現。了解這些動作背後的情緒意義,有助於照顧者更好地回應寶寶的需求與情緒,促進其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