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鳳山玉皇宮天公廟,俗稱「鳳山天公廟」或「鳳邑玉皇宮」,始建於清朝嘉慶三年(1798年),至今已有超過兩百年的歷史。廟宇主祀玉皇上帝,是當地重要的道教信仰中心。
歷史沿革
- 初期建築:最初以土階茅茨簡陋建造,因靈驗香火日盛,逐漸成為信眾聚集之地。
- 咸豐三年(1853年)改建:由地方仕紳林江和先生集資,依古式廟宇改建為磚造瓦頂,風格古樸典雅。
- 日據時代管理:由前清秀才林靜觀先生管理,後由林朝木先生接管。
- 民國時期擴建:
-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募資將廟宇坐向由東朝西改為坐西朝東,仿皇宮式建築,背靠壽山,面向北大武山,氣勢宏偉。
- 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成立管理委員會,並於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動工改建為二樓式玉皇宮,正殿移至二樓供奉玉皇上帝,後殿供奉儒、道、釋三教主,樓下大殿供奉五斗星君、太歲星君、十二生肖等,歷時四年完成。
建築特色
- 宮殿式建築:為二層樓華南式宮殿建築,雕樑畫棟,氣勢磅礡,金碧輝煌。
- 坐向與環境:坐西朝東,背依高雄壽山,面向北大武山,風水格局講究。
- 多教融合:後殿供奉儒、道、釋三教主,展現宗教融合特色。
- 傳統與現代結合:保留古式廟宇的磚造瓦頂與雕刻工藝,同時擴大規模,形成壯麗的二樓式建築。
鳳山玉皇宮天公廟不僅是地方信仰中心,也是高雄地區重要的文化古蹟,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吸引大量信眾前來祭拜,祈求平安與福祉。
以上資訊綜合自高雄市政府鳳山區公所、觀光旅遊網站及維基百科等多方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