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有資料,婦產科女醫師人數逐年增加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從1999年到2013年,取得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的女性比例由8.6%提升至19.7%,增幅超過兩倍,僅次於小兒科及檢查科。
- 2016年至2019年期間,女性婦產科醫師人數增加了18.5%(增加96人),遠高於男性醫師僅增加1.4%(27人),女性增加人數是男性的3.5倍。
- 婦產科女醫師年齡層較年輕,31至50歲佔70%,而男性醫師則以51歲以上佔86%為主,顯示婦產科女醫師的年輕化趨勢明顯。
婦產科女醫師人數增加的原因包括:
- 醫學院女性學生比例逐年提高,預計2010年醫學院女生比例將達50%,使得女性醫師基數增加。
- 婦產科服務對象多為女性,女性醫師在進行內診或討論私密問題時,患者較易接受,這使得女性醫師在婦產科更具優勢。
- 婦產科專科領域多元,包含婦癌、不孕、婦科門診及產科接生等多種專攻方向,提供較多元的職涯選擇,吸引女性醫師投入。
- 女性醫師在醫療場域中逐漸打破刻板印象,專業能力和個人特質成為患者選擇醫師的主要考量,性別優勢逐漸淡化。
不過,整體婦產科醫師人力數量相較10年前呈現微幅增加,但以每萬名15歲以上女性人口計算的婦產科醫師數量仍有下降趨勢,且婦產科醫師占全國執業醫師比例逐年減少,顯示婦產科整體醫師供給仍面臨挑戰。
簡要整理
方面 | 趨勢與原因說明 |
---|---|
女醫師比例增加 | 1999-2013年婦產科女醫比例由8.6%增至19.7% |
人數增長速度 | 2016-2019年女醫增幅18.5%,男醫僅1.4% |
年齡結構 | 女醫多為31-50歲,男醫多為51歲以上 |
教育背景 | 醫學院女生比例提升,女性醫師基數增加 |
專科吸引力 | 多元專攻方向,女性患者偏好女性醫師 |
性別刻板印象變化 | 隨經驗累積,性別優勢與刻板印象逐漸淡化 |
整體醫師供給 | 婦產科醫師總數微幅增加,但相對人口比率下降 |
以上資料主要來自台灣衛生福利部及相關醫療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