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敷的作用主要用於急性傷害發生後的24至72小時內,具有以下功能:
- 減低疼痛感
- 抑制發炎反應
- 收縮血管,減少局部水腫
- 降低新陳代謝,減少組織損傷
- 有助止血,減少出血擴散
正確的冰敷使用時機與方法:
- 時機:受傷後72小時內為最佳冰敷時機,尤其是急性傷害如扭傷、拉傷、撞傷等,能有效控制腫脹與疼痛。
- 頻率與時間:每隔2至3小時冰敷一次,每次約15至20分鐘,避免超過30分鐘以防凍傷。
- 操作步驟:
- 將碎冰放入塑膠袋或冰敷袋中約2/3滿,加入少量水,封口。
- 用乾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冰塊直接接觸皮膚。
- 放置於患處。
- 冰敷時皮膚會經歷冷、疼痛、灼熱、麻木四階段,當感覺麻木時應立即停止冰敷。
- 注意事項:
- 不宜直接將冰塊貼於皮膚,以免凍傷。
- 有傷口處不宜冰敷,避免影響癒合。
- 末梢循環不良者不適合冰敷。
冰敷與熱敷的搭配:
- 急性期(受傷後48至72小時內)以冰敷為主,控制發炎與腫脹。
- 急性期過後(約48小時後)可改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吸收與組織修復。
總結來說,冰敷是急性傷害初期控制疼痛和腫脹的有效方法,必須注意冰敷時間與方式,避免凍傷與影響傷口癒合,並根據傷勢階段適時調整為熱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