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內的污垢主要包括水垢和生物膜兩種成分。水垢是由水中鈣、鎂等離子沉積形成的無機礦物質沉積物,通常呈白灰色或黃白色;生物膜則是由細菌、真菌、藻類等微生物及其分泌的多醣體和蛋白質組成的黏滑有機薄膜,附著在管壁內側。
成因:
- 水垢:水中含有鈣、鎂等離子,經長期流經水管,這些離子沉積在管壁形成水垢,尤其在老舊管線中更為明顯。
- 生物膜:水管內潮濕環境及水中微生物附著,經過細菌初期可逆附著、不可逆附著及生長分裂,形成一層由微生物和其分泌物構成的保護性黏膜。生物膜能保護微生物免受殺菌劑侵害,促進細菌生長並增加抗藥性。
- 生物膜常見於水塔、蓄水池、水管、水龍頭等潮濕表面,也會在水壺、水杯等日常用品內形成。
- 生物膜中可能含有多種致病菌,如退伍軍人菌、自由型阿米巴原蟲等,對飲用水安全及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清除方法:
- 物理清洗:定期對水管進行高壓水流沖洗或機械刷洗,去除管壁上的水垢和生物膜。
- 化學清洗:使用含氯消毒劑、酸性除垢劑或專用生物膜清除劑,破壞生物膜結構並溶解水垢。清洗後必須徹底沖洗管道,避免化學殘留。
- 預防維護:保持管道內水流暢通,避免長時間靜置,定期消毒與清洗水箱、水管,減少微生物滋生環境。
- 對於冷凝水管等特殊管路,需定期清理黏滑的生物膜,防止堵塞與異味產生。
所以,水管內污垢的形成是水中礦物質沉積與微生物生長的綜合結果,清除需結合物理與化學方法,並加強日常維護以防止生物膜再生,保障用水安全與管路暢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