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快速生長期簡介

嬰兒型血管瘤(俗稱草莓型血管瘤)通常在出生後2至3週出現,並在1至3個月大時進入快速生長期,此時瘤體直徑與厚度明顯增加,顏色轉為鮮紅,外觀像草莓。約80%的血管瘤在5個月大時結束快速生長,之後進入穩定期,並於1歲後逐漸消退。然而,若血管瘤生長在眼睛、鼻腔、口腔、耳道等影響器官功能的位置,或瘤體過大、容易出血,則需積極治療。

家長常見的心理挑戰

  • 焦慮與自責:面對孩子血管瘤快速增大,家長常感到無助、自責,甚至懷疑是否因自身疏忽導致。
  • 治療壓力:頻繁就醫、用藥、雷射或手術等治療過程,可能讓孩子抗拒、哭鬧,親子關係緊張,家長身心俱疲。
  • 外觀與社交擔憂:血管瘤若位於明顯部位,家長擔心孩子遭受異樣眼光,影響自信與人際互動。
  • 資訊混亂:部分醫師建議「觀察等待」,但若瘤體持續增大或未見消退,家長容易陷入「該不該積極治療」的抉擇焦慮。

家長心理調適建議

  • 正確認識疾病:了解血管瘤的自然病程、治療選項與預後,有助減輕不必要的恐慌。
  • 尋求專業支持:定期回診,與醫師充分溝通,必要時尋求第二意見,並可聯繫陽光基金會等社福單位獲取資訊與心理支持。
  • 記錄與追蹤:定期拍照記錄瘤體變化,標註日期與尺寸,方便醫師評估與調整治療計畫。
  • 情緒管理:家長需先安定自身情緒,避免將焦慮傳遞給孩子,才能給予穩定的陪伴與支持。
  • 親子溝通:隨著孩子成長,適度引導孩子了解病情與治療,尊重孩子的感受,共同面對治療過程。
  • 社會支持:參與病友團體,分享經驗,減輕孤立感,並學習他人應對策略。

小結

血管瘤的快速生長期是家長心理壓力最大的階段,但多數案例隨時間會自然消退。家長應積極獲取正確醫療資訊,定期追蹤,必要時及早治療,並重視自身與孩子的情緒調適。尋求專業與社會支持,有助全家更從容面對這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