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對飛機上哭鬧小孩的態度呈現明顯分歧,社會討論也相當熱烈。一方面,有乘客因長時間被小孩哭鬧影響,感到極度不耐煩甚至崩潰,認為家長應該更積極安撫或避免帶小孩搭機;另一方面,也有人呼籲社會應該對育兒家庭更有包容心,理解嬰幼兒在飛機上哭鬧是生理與心理需求的自然表現,並強調家長已盡力安撫的情況下,其他乘客應保持同理心。

具體情況包括:

  • 有乘客因隔壁小孩持續哭鬧30分鐘以上,用手摀耳朵卻遭家長反嗆「怕吵不要出門」,引發乘客與家長間的言語衝突。

  • 有案例中小孩在1.5小時航程中哭鬧75分鐘,踹椅背且家長未有效制止,也未向周圍乘客致歉,造成其他乘客強烈不滿。

  • 社會討論中,有觀點認為嬰兒哭鬧是不可避免的生理反應,尤其因飛機起降時耳壓變化,家長應採取餵奶、安撫奶嘴、輕拍等方法減輕不適,但同時社會也應對帶小孩出行的家長給予理解與支持。

  • 心理學家指出,飛機上衝突頻傳與旅客壓力累積、疫情後耐心下降有關,嬰兒哭聲在密閉空間中特別刺耳,容易引發過激反應,建議航空公司加強空服員衝突處理訓練,並在登機前提醒乘客保持耐心。

  • 有乘客表達自己因飛機環境不適,遇到哭鬧小孩會感到精神緊繃,但也願意以同理心忍耐,尤其看到家長已經心力交瘁時。

綜合而言,乘客對飛機上哭鬧小孩的態度從不耐煩到同理包容不等,社會討論聚焦於如何平衡育兒家庭權益與其他乘客的舒適權益,並呼籲各方提升理解與溝通,減少衝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