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後援與無後援對個人或團體決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決策信心、偏好一致性以及決策框限的改變上。
具體來說,研究指出:
-
團體決策與後援會形成的決策一致性會使個人對該決策偏好更有信心。當個人先行做出決策,且該決策與團體決策一致時,個體的信心會顯著提升。
-
有後援(如支持團體或後援會)能夠串連社會力量,增強決策者的支持基礎與信心,進而促進決策的推動與執行。例如台灣政治人物賴清德的後援會成立,透過串連全國力量,強化其政策推動的社會支持。
-
團體討論的相關性會影響個人參考框限(decision frame),有關的團體討論比無關的團體討論更容易引發個人改變原有的決策框限,這代表有後援或團體互動能促使個人重新評估和調整決策偏好。
-
無後援或缺乏團體支持時,個人決策可能較缺乏外部驗證與支持,信心相對較低,且較少受到團體互動影響而改變決策框限。
總結而言,有後援或團體支持不僅能提升個人或團體決策的信心與一致性,也能透過互動改變決策框限,使決策更具彈性與適應性;反之,無後援時決策者可能較孤立,決策信心與調整意願較低。
以上結論主要基於台灣相關團體互動與決策研究,以及台灣政治後援會的實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