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後援的自主性與風險探討,在台灣社會背景下,主要可從家庭照顧、育兒支持與社會資源缺乏的角度來理解。

  1. 無後援的自主性指的是個人在缺乏親友或社會支持系統的情況下,必須自行承擔生活與工作上的多重責任,特別是在育兒與家庭照顧方面。這種自主性雖然展現個人能力與獨立性,但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壓力與風險。

  2. 風險面向

    • 育兒困境與心理壓力:以雙薪無後援家庭為例,父母因工作時間長且缺乏托育資源,常面臨無法準時接送孩子、孩子照顧品質不穩定等問題,造成親職壓力與家庭功能受損。
    • 移工家庭的特殊挑戰:移工父母在台灣普遍缺乏家人照顧後援,面臨長工時、托育資源不足及經濟壓力,甚至有失聯風險,導致孩子照顧依賴地下照顧網絡,社會資源有限,增加家庭與兒童的脆弱性。
    • 社會支持不足:現行托育制度與職場環境對無後援家庭支持不足,無法有效銜接工作與育兒需求,造成家庭自主性在實踐中面臨諸多限制與困難。
  3. 自主性與風險的平衡

    • 自主性強調個人或家庭在缺乏外部支持下的自我管理與決策能力,但若缺乏足夠的社會資源與制度支持,容易導致過度負荷、心理健康問題及家庭功能失衡。
    • 因此,提升社會托育資源、改善職場彈性、建立多元支持網絡,對減輕無後援家庭的風險至關重要。

所以,台灣無後援家庭的自主性展現了個人與家庭的堅韌,但同時伴隨著育兒照顧、經濟與心理上的多重風險,需透過政策與社會支持系統的強化來平衡這種自主性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