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雙薪家庭的生育意願與經濟負擔,已成為社會廣泛討論的焦點,主要原因在於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且雙薪家庭面臨多重經濟與育兒壓力。
生育意願低落的主要經濟因素包括:
- 高房價與低薪資:許多潛在父母因「買不起房、給不起孩子一個家」而猶豫是否生育,這已成為網路社群和調查中最常見的原因。
- 育兒與教育成本高昂:除了房價,養育和教育支出也讓雙薪家庭感到沉重負擔,進一步降低生育意願。
- 財務壓力大:調查顯示,86%的上班族感到財務吃緊,若月收入未達約11萬元,便不敢生育小孩,因為養育一個孩子平均需存到約668萬元,壓力相當大。
雙薪家庭的育兒挑戰:
- 雙薪家庭中,約有67.2%同時需照顧長輩與小孩,形成「三明治族」的經濟與時間壓力。
- 家長擔心生育後難以兼顧職場與生活品質,缺乏足夠的後援支持,成為不敢生育的另一重要因素。
政府與社會的應對措施:
- 政府推出「未滿2歲幼兒照顧政策」,提供不排富的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試圖減輕經濟負擔。
- 推動社區保母系統,提供更便利且有品質保證的托育服務。
- 鼓勵育嬰假與公共托育服務建置,以支持雙薪家庭的育兒需求。
然而,儘管有這些政策支持,許多家庭仍感到經濟壓力沉重,整體社會環境對幼兒不夠友善,導致生育意願持續低迷。
所以,台灣雙薪家庭的生育意願受限於高房價、低薪資、育兒成本及缺乏後援等多重經濟負擔,政府雖積極推動相關補助與托育服務,但要有效提升生育率,仍需從改善年輕家庭的經濟安全感與生活支持系統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