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彈性理論在菸品消費中的應用與實證主要探討菸品價格變動對消費量的影響,並以此評估菸品稅政策的效果及廠商定價策略。
-
理論基礎
價格彈性指的是價格變動1%所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百分比。菸品屬於「需求價格彈性較小」的商品,意即價格上漲時,需求量減少的比例較小,消費者對價格變動不敏感,這與菸品的成癮性有關。 -
台灣與美國的實證數據
- 美國紙菸的價格需求彈性約為-0.4(短期更低,長期約-0.72),顯示需求缺乏彈性,廠商可透過提高售價獲取超額利潤。
- 台灣方面,1971年至2009年期間,進口菸的需求彈性約為-0.47,接近美國數值,屬缺乏彈性;國產菸彈性較高約-0.88,可能與消費者收入水平有關。另一研究指出國產菸需求彈性約0.6,進口菸約1.1,顯示不同研究間彈性估計有差異。
-
政策應用與效果
- 2009年台灣菸品健康捐由10元調高至20元後,菸品需求曲線變得更平坦,表示消費者對價格更敏感,菸品需求量有明顯抑制效果。
- 增稅政策促使部分吸菸者轉向其他品牌,尤其是收入較低的族群更容易改變品牌,顯示價格政策會引起消費結構的變化。
- 由於菸品需求彈性偏低,廠商仍有空間透過價格調整增加營收,但政府透過稅收提高價格,仍能有效降低整體消費量,達到公共衛生目的。
-
理論與實務結合
價格彈性理論在菸品消費中不僅用於預測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也用於設計菸稅政策,透過提高價格抑制吸菸行為,並評估政策調整後的消費反應與市場結構變化。
所以,菸品因成癮性而需求價格彈性較低,價格上漲對需求的抑制有限但仍有效,台灣與美國的實證研究均支持此結論,且價格彈性理論是菸品稅政策設計與評估的重要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