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嬰兒可愛的感受主要源自於情感連結與社會心理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父母對嬰兒的深厚依戀與喜愛。

情感因素

  • 生物學與基因連結:嬰兒帶有父母的基因,是父母的「愛的結晶」和「自己的骨肉」,這種生物學上的連結使父母自然產生強烈的生育愛與養育愛,進而覺得孩子非常可愛且珍貴。
  • 依戀關係的建立:嬰兒從出生後不久就能辨認主要照顧者的聲音和氣味,並透過微笑、咿咿呀呀的聲音與模仿父母的行為來與父母互動,這些行為是嬰兒表達愛與依戀的方式,也加強了父母對嬰兒的情感連結。
  • 互動回應的重要性:父母對嬰兒的面部表情做出誇張且積極的回應,能鞏固嬰兒的依戀關係,讓嬰兒感受到安全感,這種互動過程使父母更深刻感受到嬰兒的可愛與親密。

社會心理因素

  • 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父母因為長時間與嬰兒相處,經常見面使得父母對嬰兒產生更多好感,這種「越看越喜歡」的心理效應強化了父母對嬰兒的愛與喜愛。
  • 養育投入的回報感:父母在嬰兒成長過程中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這種付出使父母更容易感受到嬰兒的可愛與乖巧,形成一種正向的情感回饋。
  • 社會文化因素:父母在社會中常透過「曬娃」等行為表達對嬰兒的驕傲與愛,這種行為也反映了父母對嬰兒的情感價值與社會認同。

綜合來看,父母對嬰兒的可愛感受是情感依戀與社會心理雙重作用的結果,嬰兒的自然表情與行為激發父母的愛意,而父母的持續關注與互動又反過來強化這份愛,形成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