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保母與私人保母在補班規定上的差異,主要可從托育型態、補助資格與管理制度等方面來區分:

  • 公共保母(準公共保母)

    • 受政府較嚴格的管理與監督,需符合準公共化保母的資格與規範,並建立保母、家長與政府三方的互信合作機制。
    • 補班(補課)時數及托育時數有明確規定,例如日托為超過6小時至16小時內,全日托為超過16小時至24小時內。
    • 政府直接補助送托家長,並對收費基準有一定管理,目標是減輕家長負擔並改善保母薪資。
    • 補班安排通常依照政府規定的托育服務時間與標準執行,且保母人數限制、班級人數等均有法定標準。
  • 私人保母(登記制保母)

    • 管理較為寬鬆,屬於登記制,保母可自行決定是否加入準公共化體系,未加入者仍可繼續工作,但缺乏政府補助與嚴格監管。
    • 補班規定較彈性,且因為私人保母多為個人經營,補班時間、費用及方式多由保母與家長協商決定,無統一標準。
    • 私人保母的收費與工作條件較不受政府直接規範,且因為經營成本及利潤考量,補班安排可能較為彈性但缺乏保障。

綜合來看,公共保母的補班規定較為明確且受政府補助與監管,補班時間與托育時數有明確標準;私人保母則較為彈性,補班安排多由保母與家長協商,缺乏統一規範與補助。此外,公共保母因為涉及政府補助,補班時數與收費標準較為透明,而私人保母則因個別經營,補班規定與收費差異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