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語言發展中出現間歇性說話現象,通常指的是孩子在學習語言過程中,說話時有時流暢、有時停頓或不連貫的狀況。這種現象在語言發展階段中是較常見的,可能有以下幾種解釋:
-
語言發展不均衡:寶寶的思考和語言能力發展速度可能快於表達能力,導致他們想表達的內容很多,但語言組織和流暢度尚未成熟,因此出現說話斷斷續續的情況。
-
口腔協調問題:大腦負責言語的區塊若有協調困難,或口腔結構(如舌繫帶)有問題,會影響嘴唇、舌頭和下顎的協調,造成說話不流暢。
-
聽力問題:聽力不佳會影響寶寶模仿和理解語言,進而影響語言表達的連貫性。
-
情緒或心理因素:寶寶在壓力或焦慮狀態下,可能會出現說話間歇或不流暢的現象,類似抽動症狀的表現也可能影響語言表達。
-
語言發展遲緩:若間歇性說話伴隨長期語言發展落後,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需要專業評估。
父母在面對寶寶間歇性說話時,建議保持耐心,多與孩子說話,使用平穩語氣,避免打斷,並透過眼神和肢體語言增進溝通,這對語言發展有正面幫助。若擔心孩子語言發展異常,應及早帶孩子至兒科或語言治療專科進行評估與介入。
所以,寶寶語言發展中的間歇性說話現象多屬正常發展過程的一部分,但若伴隨其他異常表現,則需注意並尋求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