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神經科學的研究,胎兒在孕期晚期已具備記憶與學習能力,這主要透過對胎兒的刺激反應來觀察和測量。

  • 一項研究對100名孕婦的胎兒進行實驗,發現30週大的胎兒已有短暫記憶反應,而34週大的胎兒其短暫記憶反應甚至可持續約4週。研究方法是給胎兒每隔30秒一次的固定振動刺激,觀察胎兒從有反應到習慣無反應的過程(稱為習慣化),這被視為記憶存在的指標。

  • 另一項研究利用腦波儀(EEG)測量新生兒對胎兒期聽覺刺激的反應,發現胎兒期接受過特定語音刺激的新生兒,能在出生後辨識出語音的變化,顯示胎兒不僅能學習,還具備記憶能力。研究建議孕婦從懷孕開始多與胎兒講話,讓胎兒常聽母語,有助於語言發展與學習能力。

  • 這些研究顯示胎兒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並形成記憶,這是胎兒期大腦發展的重要特徵。

此外,孕期母親的大腦也會經歷結構上的調整,特別是在第二與第三孕期,灰質體積減少被認為是大腦「精準校準」和「神經可塑性」的表現,這有助於母親更有效率地適應母職需求,間接支持胎兒的發展環境。

總結來說,神經科學研究證實胎兒在孕晚期已具備短期記憶和學習能力,透過聽覺等刺激可促進大腦發展,孕期的胎教對胎兒未來的語言及認知能力有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