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生物規律性,即其「規律的生理時鐘」或固定作息,與睡眠問題有密切關係。研究指出,有些寶寶天生具有較為規律的生物時鐘,這類寶寶的生活作息較為穩定,照顧起來相對容易;而另一些寶寶的生物時鐘較難捉摸,作息不規律,照顧上會較為辛苦。

生物規律性不佳的寶寶,常表現為睡眠時間不固定、難以按時入睡,這種不規律的睡眠習慣會影響寶寶的腦部發展。英國一項大型前瞻性研究發現,若3歲前沒有建立規律的就寢時間,7歲時孩子的認知表現(如閱讀、數學、空間能力)會較差,尤其對女孩影響更大。

此外,日本研究也指出,2歲時的睡眠規律性與8歲時的專注力及行為問題有關,睡眠不規律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和破壞行為。

總結來說,寶寶的生物規律性是影響其睡眠品質和行為發展的重要因素。天生氣質中生物規律性的差異,會影響寶寶是否能順利建立固定作息,而固定且規律的睡眠習慣對寶寶的認知發展和行為調控具有長遠的正面影響。因此,父母在照顧寶寶時,除了尊重其天生氣質,也應盡早引導建立良好的睡眠規律,以促進寶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