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初期婦產科檢查與產前照護的重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產檢項目
- 例行產檢:通常從懷孕9週開始,包含身體檢查、血液常規檢驗、血型檢查、B型肝炎抗體、梅毒、愛滋病、德國麻疹等感染性疾病篩檢。
- 唐氏症篩檢:
- 初唐篩檢(11~13週):抽血加頸部透明帶超音波,準確率約85%~89%。
- 中唐篩檢(15~18週):準確率約80%~83%。
-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NIPT/NIFTY):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風險,適合高齡孕婦或有家族遺傳病史者。
- 羊膜穿刺:適用於高齡孕婦,能直接檢測胎兒染色體異常,屬侵入性檢查。
- 遺傳疾病篩檢:
- SMA基因檢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 X染色體脆折症基因檢測
- TORCH篩檢:檢查弓漿蟲、德國麻疹等可能垂直感染的病原體。
- 妊娠糖尿病篩檢:通常在24~28週進行,透過葡萄糖耐受測試檢查血糖控制狀況,若確診需飲食控制或胰島素治療。
- 高層次超音波檢查:20~24週進行,詳細檢查胎兒器官結構,準確度約80%,屬自費項目。
2. 產前照護重點
- 生活與飲食調整:
- 避免生食、生水及可能感染的環境,預防感染。
- 均衡營養,補充葉酸、鐵質等,減少胎兒神經管缺陷及孕婦貧血風險。
- 避免煙酒及有害藥物。
- 身體變化與症狀管理:
- 注意孕吐、頻尿、胃酸逆流等常見不適,適當調整飲食與休息。
- 監測體重與血壓,預防子癲前症等併發症。
- 心理支持與教育:
- 了解懷孕過程與產檢重要性,與醫師充分溝通檢查選擇。
- 適度運動,保持良好心情與體能。
3. 產檢頻率與時程
- 初期產檢重點在確認懷孕、估算預產期及篩檢染色體異常。
- 中期產檢則著重胎兒發育、器官結構及妊娠併發症監測。
- 定期產檢有助及早發現異常,保障母嬰健康。
總結來說,懷孕初期婦產科檢查重點在於確認孕情、篩檢遺傳及感染性疾病、監測母體健康狀況,產前照護則強調營養、生活習慣調整與心理支持,並依醫師建議安排適當的自費檢查以確保胎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