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檢查介紹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由第5號染色體上的SMN1(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1)基因突變所引起。SMN1基因負責製造維持運動神經元正常功能的蛋白質,當此基因發生突變或缺失,會導致運動神經元退化,進而影響肌肉控制能力,嚴重時可能致命。

基因檢查的目的

  • 確診SMA:透過血液分子基因檢測,確認SMN1基因是否有突變或缺失,這是診斷SMA的黃金標準。
  • 帶因者篩檢:由於SMA帶因率高(台灣約每40人就有1位帶因者),且帶因者通常無症狀,建議有生育計畫或已懷孕者接受基因篩檢,以評估下一代罹病風險。
  • 新生兒篩檢:早期診斷有助於及早介入治療,改善預後,台灣已有SMA新生兒篩檢可供選擇。

檢查方法與流程

  • 採檢方式:一般抽血即可進行基因檢測。
  • 檢測內容:主要檢測SMN1基因是否有缺失或突變,同時也會確認SMN2基因的拷貝數(SMN2基因拷貝數與疾病嚴重度有關)。
  • 報告時間:檢驗過程約需3至4週,實際時間依實驗室而異。
  • 結果解讀:報告由醫師解說,若父母雙方皆為帶因者,胎兒有1/4機率罹患SMA,建議進一步產前診斷。

適用對象與建議

  • 所有有生育計畫的民眾:由於帶因率高且無症狀,建議孕前或懷孕初期即安排基因篩檢。
  • 已懷孕者:若夫妻雙方皆為帶因者,建議在懷孕期間接受產前胎兒基因檢測,以評估胎兒是否罹患SMA。
  • 新生兒:可選擇新生兒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疾病分型與臨床表現

SMA依發病年齡、嚴重度及肌肉受影響程度,主要分為三型,從嬰兒期到成年皆可能發病。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無力、萎縮,影響行走、吞嚥、呼吸等日常功能。

小結

SMA基因檢查是預防、診斷與早期介入的重要工具,尤其在高帶因率的台灣,建議有生育計畫者積極考慮接受篩檢,並配合專業遺傳諮詢,以降低下一代罹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