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與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在病因、症狀及影響上有明顯差異:
-
病原與主要影響族群
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特別是5歲以下,6-24個月嬰幼兒)急性腸胃炎的主要原因,感染後常引起嚴重的水狀腹瀉、嘔吐和發燒。腸病毒則主要引起發燒、皮膚疹、肌肉疼痛及神經系統併發症,腹瀉症狀較少且不如輪狀病毒明顯。 -
臨床症狀差異
輪狀病毒感染常見症狀包括持續3-7天的嚴重水瀉、嘔吐、發燒和腹痛,嚴重時可能導致脫水、昏迷或休克,偶有抽筋或痙攣。腸病毒感染則較多表現為發燒、皮膚疹和肌肉疼痛,腹瀉和嘔吐較少見,且症狀較輪狀病毒輕微。 -
傳播途徑
兩者均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包括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觸病人排泄物或嘔吐物等。輪狀病毒的傳染力強,且病程較諾羅病毒長,腸病毒則因種類多樣,症狀和傳播情況較複雜。 -
流行季節與流行特性
輪狀病毒在冬季(12月至2月)流行高峰明顯,腸病毒感染則較全年皆可發生,且多伴隨其他系統症狀。
所以,輪狀病毒是嬰幼兒嚴重腹瀉的主要病毒,症狀以水瀉和嘔吐為主,且易導致脫水;腸病毒則較少引起腹瀉,主要表現為發燒和皮膚疹等全身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