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剪髮(剃胎毛)在台灣有深厚的文化習俗與實務注意事項,以下整理重點供參考:


文化習俗

  • 剃胎毛的時間與意義
    傳統上會在寶寶出生後的12天、24天或30天進行剃胎毛,這些數字有吉祥寓意:

    • 12天象徵圓滿如意
    • 24天代表24孝
    • 30天則是圓圓滿滿的滿月
      剃胎毛被認為可以去除胎兒時期沾染的污穢血氣,促進頭髮長得烏黑茂密,甚至會連眉毛一併剃掉。
  • 儀式準備物品
    剃胎毛時會準備12顆紅蛋(雞蛋、鴨蛋各半)、12枚銅錢(現代多用50元硬幣)、一根蔥和3個小圓石,象徵吉祥與祝福。

  • 聘請專業剃頭師傅
    傳統上會請有經驗的剃頭師傅來進行,確保安全與儀式完整。


注意事項

  • 寶寶頭皮狀況
    若寶寶有脂漏性皮膚炎、濕疹等皮膚問題,建議暫緩剃髮,避免造成傷口感染或發炎。

  • 選擇有經驗的店家或師傅
    有經驗者能掌握寶寶狀況,使用適合的工具並注意安全,減少剃髮過程的風險。

  • 剃髮工具消毒
    剃髮工具必須徹底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新生兒頭皮非常嫩薄,容易受傷。

  • 剃髮後清潔
    剃完胎毛後應立即用清水洗頭,保持頭皮清潔,避免脂漏性皮膚炎發生。

  • 剃髮長短建議
    不建議完全剃光頭,因為寶寶頭皮少了頭髮保護,容易受冷氣直吹而感冒,也可能引發皮膚問題。可選擇剃短但保留部分頭髮。

  • 剃髮前後護理
    剃髮區域要保持乾燥清潔,避免刺激性產品,並觀察寶寶頭皮有無異常反應。


綜合以上,剃胎毛不僅是傳統文化儀式,也需兼顧寶寶的健康安全,建議家長在選擇時間、地點及方式時多加留意,並做好剃髮後的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