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公共化政策下私幼虐嬰問題主要反映在「準公共化」托育體系的監管缺失與人力資源困境,導致私立幼兒園及準公共幼兒園中虐嬰事件頻傳。
背景與政策概述
台灣政府為因應少子化問題,自2018年起推動「準公共化」托育政策,透過中央大量補助私立幼兒園,提供家長更多平價托育選擇,並擴大公共化托育名額,補助金額依胎次不同,最高可達每月1萬5,000元以上。政策目標是減輕父母托育負擔,提升托育品質。
虐嬰問題與監管挑戰
然而,政策推行6年來,私幼及準公共幼兒園教保人員虐待幼童案件頻繁曝光,最嚴重的案例如台北市信義區培諾米達幼兒園狼師案,該園2019年已有多次違法紀錄,卻仍持續營運並領取補助,直到性侵案爆發才被停業。此案凸顯準公共化政策監督機制形同虛設,地方政府人力不足,難以有效監控私幼品質,且地方政府為達成教育部要求的準公共化數量,往往對私幼「姑情」,放任問題園所繼續招生。
人力與環境問題
托育人員薪資雖有調高,但仍面臨血汗職場問題,工作壓力大、缺乏足夠培訓與支持,導致教保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增加虐嬰風險。此外,監管資源不足,使得私幼在安全與教學品質上難以達標。
總結
托育公共化政策雖提供經濟補助與擴大托育服務,但私幼虐嬰問題暴露出監管機制不完善、地方政府監督力不足及教保人員工作環境惡劣等結構性問題。未來需加強監管制度、提升教保人員專業與待遇,並確保私幼品質,才能真正保障幼兒安全與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