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與台南在空氣品質改善方面均有積極的措施與明確的趨勢,以下分別說明:
台中空氣品質改善措施與趨勢
- 污染源管制:台中市政府成立「臺中市空氣品質改善委員會」,針對PM2.5等污染物加強管制,特別是大型固定污染源如台中電廠,推動減煤減碳,輔導業者燃料轉型改用天然氣或其他較潔淨燃料。
- 移動源減排:補助老舊機車汰換低碳排放車輛,推廣電動運具,並建立充電站、換電站等友善環境,提升機車定檢率至85%,增加電動公車數量,推動綠色運輸。
- 揚塵與裸露地面管制:推動公共工程加裝監視系統,防制河川揚塵及裸露地面造成的空氣污染。
- 成效:109年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15.4微克,接近國家標準15微克,空氣品質不良日數從44天下降至27天,顯著改善。
- 未來目標:配合全國空氣污染防制方案,目標在116年將細懸浮微粒年平均濃度降至13微克/立方米,中南部地區目標為15微克/立方米,並大幅減少臭氧紅色警示日數。
台南空氣品質改善措施與趨勢
雖然提供的資料中未直接提及台南市的詳細措施,但根據全國空氣污染防制方案,中南部地區(包含台南)在特定季節仍有空氣品質不良問題,政府訂定中南部區域細懸浮微粒年平均濃度目標為15微克/立方米,並推動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結合綠色運輸與循環經濟,以改善空氣品質。
整體趨勢
- 多部會協作:環境部與經濟部等九大部會及國營事業投入大量資金(約新台幣766億元)執行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強調能源轉型與減排。
- 重點污染物轉變:由細懸浮微粒逐漸轉向臭氧污染,新增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日數減少目標,反映空氣品質管理的調整。
- 綠色運輸推廣:台中積極推動電動車、公車及自行車等綠色運具,台南亦在全國方案中被納入相關改善策略。
總結:台中市在空氣品質改善上已有具體成效,透過嚴格管制大型污染源、推動綠色運輸及老舊車輛汰換,空氣品質逐年提升。台南則配合中南部整體空氣品質改善目標,推動能源與產業轉型,未來將持續加強污染源管控與綠色運輸措施。整體趨勢是朝向更嚴格的污染物減量、能源轉型及綠色生活方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