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關於生育與婚姻幸福感的研究顯示,婚姻與生育對幸福感的影響並非單一且直接,存在多重迷思與複雜的關聯。

首先,根據2024年的一項東北亞(包含臺灣)實證研究,短期內結婚率與總生育率對幸福感的影響並不顯著,反而是平均受教育年數對幸福感有明顯正向影響,教育程度提升會提高幸福感。這暗示婚姻與生育本身並非幸福感的直接決定因素。

其次,臺灣的研究發現,年輕世代已婚者的幸福感隨年齡增加反而下降,而未婚者的幸福感則有上升趨勢,這與社會對同居、單身的去污名化及離婚率上升有關,婚姻對經濟安全與親密關係的制度保障減弱,導致婚姻對幸福感的影響力減弱。

關於生育態度與行為,針對20至39歲已婚婦女的研究指出,婦女自覺婚姻幸福感越高,反而與實際子女數呈現負相關,且教育程度高、投入就業市場的婦女生育理想較難實現。同時,生育意願會受到「繼續生男孩意願」、「手足重要性」及「子女價值」等因素影響,這些社會文化因素也影響生育行為。

此外,臺灣低生育率的主要原因被認為是低結婚率,而非已婚者不願生育。政策上存在兩種倫理想像:一是「親婚制」假設婚姻、生育必須綁定;另一是「非親婚制」則主張生育應是自主選擇,後者被認為更能促進生育意願。

綜合來看,臺灣的研究發現:

  • 婚姻與生育對幸福感的直接正向影響有限,教育程度與社會變遷更為關鍵。
  • 婚姻幸福感與生育行為呈現複雜關係,婚姻幸福感高不一定生育多。
  • 社會文化因素與性別角色期待仍深刻影響生育態度。
  • 低生育率與低結婚率密切相關,政策需考慮婚姻與生育的多元可能性。

這些發現挑戰了傳統「結婚生子即幸福」的迷思,反映臺灣社會在婚姻與生育觀念上的變遷與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