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帳號被停權的常見原因主要包括:
- 發布違規內容:涉及敏感、違法、仿冒品、暴力、色情、政治等違反社群守則的內容。
- 使用第三方工具:如非官方的輔助App(例如「誰退追你」等洗讚工具)違反平台規定。
- 異常行為:大量追蹤或退追蹤、頻繁發送重複訊息、買粉絲等行為被演算法判定為異常。
- 遭到惡意檢舉:他人惡意舉報導致帳號被停權,尤其在貼文被自動刪除前後較常見。
- 異常登入活動:在不同地點或設備頻繁登入,平台可能認為帳號被盜用而封鎖。
- 演算法誤判:IG的AI系統可能誤判正常行為為違規,導致帳號被停權。
- 社群守則更新:平台規則更新後,原本允許的行為變成違規,使用者不知情而被停權。
判斷帳號是否被停權通常會在App內收到通知,提示「因未遵守社群守則,帳號已停用」,並會給予申訴期限(如30天或180天)。若無法申訴成功,帳號及資料將被永久刪除。
此外,停權程度可分為輕度限制(無法追蹤新帳號、留言或按讚)、中度限制(貼文降權、互動率下降)及嚴重停權(帳號封鎖)。
所以,IG帳號被停權多因違反社群守則、使用第三方工具、異常行為或遭惡意檢舉,且平台演算法與規則更新也可能造成誤判。用戶應注意遵守規範並避免異常操作,以降低被停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