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傳統文化中,拜別父母時哭泣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
乞求好命與吉祥:新娘在拜別父母時哭泣,尤其是哭得越大聲,被視為能帶來好命、發財和大吉大利,這種哭泣被稱為「哭好命」。哭聲越響亮,象徵未來生活越幸福,能享受榮華富貴,也能旺娘家的運勢。
-
表達孝順與不捨:哭泣同時代表新娘對父母的孝順和不捨,因為在古代女子出嫁後往往難以再與家人見面,離開生長的家庭到陌生環境生活,會感到憂愁和焦慮。這種情感的流露透過哭泣表達出來。
-
婚禮儀式的一部分:哭泣是拜別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象徵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與告別,同時接受父母對婚後生活的叮嚀與祝福。
關於誤解,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
哭泣並非單純悲傷:外界常誤以為哭泣是因為悲傷或不願離開父母,但實際上它還包含了祈求好運和表達孝順的多重意義。
-
哭泣的對象與意義不完全是新娘父母:有觀點指出,拜別的對象不應只限於新娘的父母,而是整個家庭,且哭泣的意義也不應被簡化為單純的悲傷或不捨。
-
哭泣時間不只限於拜別當天:傳統上,新娘可能在出嫁前幾天就開始哭泣,以示孝順,並非只在拜別儀式當天哭。
所以,拜別父母時的哭泣在文化習俗中是一種帶有祝福、感恩與情感表達的儀式行為,不應僅以悲傷情緒來解讀,而是包含了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期盼與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深刻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