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經驗中常見的「人生走馬燈」現象,近年來在神經科學領域有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科學家開始從大腦活動的角度探討這些主觀經驗的生理基礎。
根據2023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研究團隊在4名瀕死患者身上使用腦波檢查(EEG)監測,發現患者在心臟停止跳動後約30秒內,大腦出現了與意識相關的活動,尤其是γ波(伽馬波)激增現象,這種波段與記憶、意識及感知密切相關。這些γ波激增主要集中在大腦的「後皮質熱區」(posterior cortical hot zone),涵蓋顳葉、頂葉及枕葉,這些區域與記憶回憶、空間感知及意識狀態變化有關。
另一項2025年發表於《老化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的研究也證實,瀕死前30秒內的大腦腦波模式與做夢、回憶過去和冥想時的腦波相似,這支持了瀕死經驗中「人生回顧」的現象是大腦在臨終時刻的神經活動所致。
這些研究指出,瀕死時大腦並非完全失去功能,而是可能出現一種「奮力一搏」的神經激活狀態,讓患者在瀕死瞬間產生清晰的意識體驗,如「靈魂出竅」和「人生走馬燈」。這些發現挑戰了傳統認為瀕死時大腦完全無意識的觀點,為理解死亡過程中的意識現象提供了科學依據。
所以,瀕死經驗與人生走馬燈現象在神經科學上主要與瀕死時大腦γ波激增及特定腦區的活化有關,這些神經活動可能是瀕死者回顧人生、產生超凡意識體驗的神經機制基礎。這些研究不僅深化了對死亡過程中大腦運作的理解,也為瀕死經驗的科學解釋提供了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