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智齒時傷及下顎神經(下顎齒槽神經)是常見的風險之一,以下整理相關風險與預防方法:

拔智齒傷及下顎神經的風險

  • 發生率:根據文獻統計,拔除下顎智齒後出現下顎齒槽神經傷害的發生率約在1~5%左右,其中多數屬於暫時性感覺異常,約八成以上會在六個月內恢復,僅不到1%(0.0%~0.9%)的患者會有永久性感覺異常。
  • 症狀表現:神經受傷後,患者可能出現嘴唇、臉頰或舌頭麻木、刺痛或感覺異常,類似麻醉未退的感覺。
  • 風險因素
    • 智齒位置:智齒牙根與下顎神經管距離過近,尤其是水平智齒或埋伏齒,拔除時較易傷及神經。
    • 骨頭覆蓋程度:智齒周圍骨頭覆蓋多,手術難度增加,風險也提高。
    • 手術技術與經驗:醫師經驗不足或手術時間過長,都可能增加神經受傷風險。
    • 影像學特徵:X光或電腦斷層顯示神經管改道、偏折、狹窄、牙根陰影、神經管輪廓白線不連續等,皆為高風險指標。

預防方法

  • 術前詳細檢查
    • X光與電腦斷層:拔牙前建議拍攝全口X光,必要時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以精確評估智齒與神經管的位置關係。
    • 醫師評估:由經驗豐富的牙醫師評估手術風險,並制定合適的手術方案。
  • 手術技巧
    • 避開神經方向:手術時盡量避開與神經接觸的方向,避免直接拉扯或壓迫神經。
    • 微創手術:採用微創拔牙技術,減少對周圍組織的傷害。
  • 術後照護
    • 使用膠原蛋白:對於傷口較大、接近神經或血管的患者,可考慮自費使用膠原蛋白,加速傷口癒合並減少感染風險。
    • 定期追蹤:術後若出現持續性麻木或感覺異常,應及時回診追蹤。

小結

拔智齒傷及下顎神經雖屬少見,但仍有發生風險,尤其是智齒位置特殊或手術難度高的患者。術前詳細檢查、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採用適當手術技巧及術後良好照護,可有效降低神經受傷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