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耳垢清潔的正確觀念與常見迷思如下:
正確觀念:
- 耳垢有保護功能:耳垢能保護耳道,防止灰塵、細菌進入,並有助於維持耳道的健康,不需刻意頻繁清理。
- 只清理外耳即可:家長可在幫寶寶洗澡或清潔臉部時,用沾濕的軟布或毛巾輕輕擦拭耳朵外部(耳窩),避免將任何物品深入外耳道。
- 避免使用棉花棒或尖銳工具掏耳朵:這些工具容易將耳垢推入更深處,造成耳垢栓塞,甚至可能刺破耳膜或引發感染。
- 耳垢會自然排出:耳道有自我清潔機制,耳垢會隨著耳道皮膚的代謝向外移動,家長不需強行清除。
- 有異常狀況才需處理:只有當寶寶出現耳朵不適、聽力異常、耳垢過多堵塞或外耳道發炎時,才需要由醫護人員評估並處理。
常見迷思:
- 迷思1:耳垢越多越髒,必須常清理
事實上,過度清潔會破壞耳道的自然防護,反而增加感染風險。 - 迷思2:用棉花棒掏耳朵是安全且必要的
事實是棉花棒容易將耳垢推入更深,且可能傷害耳膜,並不建議使用。 - 迷思3:耳垢應該完全清除
耳垢本身是保護耳道的天然屏障,不需完全清除,只需保持外耳清潔即可。
建議做法:
- 用溫水浸濕軟布輕輕擦拭外耳。
- 若耳垢過硬或堵塞,應帶寶寶至醫院由專業人員處理,或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耳滴劑軟化耳垢。
- 避免自行使用尖銳工具或頻繁清理。
總結來說,寶寶耳垢清潔應以「不深入耳道、只清理外耳、避免使用棉花棒及尖銳工具」為原則,並尊重耳垢的保護功能,只有在耳垢過多或有不適症狀時才尋求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