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九必衰」是東亞傳統民俗中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主要指人在年齡逢「9」的時候,運勢容易出現大轉折,且多有不順或災難發生。這種說法的由來與禁忌主要有以下幾點:

  • 數字「九」的象徵意義:在傳統陰陽五行觀念中,「九」是陽數中最大的極數,代表陽氣達到極致後會轉陰,象徵「由盛轉衰」的變化,因此逢九的年齡被視為一個重要的關卡,容易遭遇波動與挑戰。

  • 人生階段的轉換:逢九歲數往往是人生重要階段的轉折點,如19、29、39歲等,人在這些年齡會開始反思或做出重大改變,心理與生活上的變動也容易帶來不穩定。

  • 民間禁忌與說法:台灣民間有「狗頭重,沒死尪,也死某」的俗語,形容逢九歲結婚不吉利,常避開19、29、39歲嫁娶。此外,歷史上多位重要人物也在逢九歲數去世,增添了「逢九必衰」的說法可信度。

  • 逢九的分類:「逢九」年分為「明九」與「暗九」,其中「暗九」(虛歲為9的倍數,如18、27、36歲)被認為更為凶險,需特別謹慎行事,避免口舌是非和危險場所。

  • 化解方法:民間有過生日時「蠟燭直接加1歲」的習俗,即19歲用20歲的蠟燭,藉此避開逢九的衰運。

  • 文化背景:中國古代皇帝專用「九」字,象徵尊貴(如「九五之尊」),一般人忌用,這也使得「九」帶有特殊的文化禁忌意味。

總結來說,「逢九必衰」的民俗由來是基於數字「九」的陰陽轉折象徵、人生階段變化的心理影響,以及歷史文化中對「九」的特殊禁忌,形成一套關於逢九年齡需謹慎行事的傳統觀念與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