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嬰幼兒聽力缺損?

寶寶從出生開始,就開始接收周圍的聲音,這些聲音對於語言發展與認知學習都至關重要。如果發現寶寶對聲音較沒有反應,或是呼喚時沒有回應,這可能與聽力有關。嬰幼兒聽力缺損指的是聽覺系統的某部分發生問題,導致聽力下降。依據損傷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傳導型、感音神經型、混合型三種。


傳導型聽力缺損

傳導型聽力缺損是由於外耳或中耳的問題,導致聲音無法有效傳遞到內耳。有些孩子出生時外耳道未發育完全,或是耳膜受損、中耳積液等,都可能影響聲音傳導。這類聽力缺損的特點是聲音的強度受到影響,但音質較不會改變。許多傳導型聽力缺損的情況可以透過醫療手段改善,例如手術或輔助設備。


感音神經型聽力缺損

感音神經型聽力缺損與內耳或聽覺神經的功能受損有關,通常是毛細胞受損或耳蝸出現問題,導致聲音無法被有效轉換為神經訊號。有些孩子可能因為先天遺傳因素、感染、出生時的缺氧或是新生兒黃疸等問題,影響內耳的發育。這種類型的聽力缺損通常是永久性的,治療較為困難,但透過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可以幫助孩子獲得較好的聽力。


混合型聽力缺損

混合型聽力缺損是指同時具有傳導型與感音神經型的特徵,這表示孩子的外耳或中耳有問題,同時內耳或聽覺神經也受到影響。例如耳膜破損加上耳蝸功能不佳,會讓聽力問題更加複雜。針對這種類型的聽力缺損,醫師可能會採取綜合性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助聽設備與語言復健等。


如何早期發現嬰幼兒聽力缺損?

嬰幼兒的聽力發展從出生後就開始,早期的聽力篩檢對於發現問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新生兒在醫院出生後會接受聽力篩檢,若測試結果顯示異常,醫師會安排進一步的評估。


有些家長可能會發現,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較為遲鈍,例如突然的大聲響無法嚇到寶寶,或是對熟悉的聲音沒有表現出興趣。當發現寶寶在不同階段未出現應有的聽力發展行為時,建議及早諮詢專業醫師。


聽力缺損對寶寶發展的影響

聽力影響的不僅是對聲音的感知,還會影響語言學習、社交發展與認知能力。如果寶寶無法清楚聽見周圍的聲音,學習說話的機會就會減少,進而影響語言表達能力。許多研究指出,早期發現並介入治療的孩子,比較能夠接近同齡孩子的語言發展程度。


此外聽力缺損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聽不清楚他人說話,導致社交困難。他們在與人互動時,可能會因為無法準確接收語言訊息,而產生挫折感。因此,早期發現與治療對孩子的整體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可行的治療與輔助方式

針對不同類型的聽力缺損,有多種治療與輔助方式可供選擇。


1. 助聽器

助聽器是一種放大聲音的裝置,適合聽力損失程度較輕至中度的孩子。助聽器可以放大環境聲音,幫助孩子更清楚地聽見聲音,並提升語言學習的機會。


2. 人工耳蝸

如果寶寶的聽力損失較嚴重,助聽器效果有限時,人工耳蝸可能是一個選擇。人工耳蝸是一種植入式裝置,能夠直接將聲音轉換為電子訊號,刺激聽覺神經,讓孩子能夠聽見聲音。


3. 語言復健與聽覺訓練

除了助聽設備,語言復健與聽覺訓練對於聽力缺損的孩子來說也相當重要。透過專業的語言治療與聽力訓練,孩子可以逐漸適應並學習如何使用輔助設備來提升語言理解能力。


家長如何幫助聽力缺損的孩子?

發現寶寶有聽力問題後,家長的支持與陪伴非常重要。透過適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例如增加視覺輔助、放慢語速、強調口型與手勢,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語言。


此外家長也可以與專業人士合作,積極參與語言復健課程,幫助孩子逐步提升聽力與語言能力。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與教育,能夠讓孩子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更順利。


早期發現,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

嬰幼兒的聽力發展對於語言學習與認知發展影響深遠,因此家長需要特別留意寶寶對聲音的反應。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早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透過醫療技術的進步,許多聽力缺損的孩子都能夠透過助聽器、人工耳蝸與語言訓練,獲得更好的聽覺能力,擁有與同齡孩子相同的發展機會。家長的關愛與陪伴,將會是孩子克服挑戰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