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大便顏色正常範圍

  • 新生兒(出生後2~3天):胎便為濃稠墨綠色,這是排出羊水、膽汁等成分的正常現象,通常在出生後6~12小時開始排出,2~3天內會逐漸排清,顏色慢慢變淺。
  • 母乳寶寶:便便多為黃色,質地較軟、較稀,有時帶有酸味,排便次數較多。
  • 配方奶寶寶:便便顏色偏綠,質地較硬、較成型,排便次數較少。
  • 混合餵養寶寶:便便顏色介於黃色與綠色之間,質地與次數則依母乳與配方奶比例而異。
  • 副食品階段:隨著食物多樣化,便便顏色與質地會更接近成人,但仍以黃、綠、棕色為主。

參考工具:台灣衛福部推廣「嬰兒大便九色卡」(黃金九色卡),正常大便顏色為7~9號(黃色、黃綠、綠色),比9號更深一點的墨綠色也屬正常。家長可將寶寶大便與色卡在日光或白色燈光下比對,確認是否在正常範圍內。

異常大便顏色與警示

顏色 可能原因與警示 建議行動
灰白、淡黃 膽道閉鎖、膽汁淤積(肝臟疾病) 立即就醫
黑色 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腸) 立即就醫
紅色(血便) 下消化道出血、肛裂、腸炎等 立即就醫
綠色(過深) 通常與鐵質攝取、腸胃炎有關,多數屬正常 觀察,必要時諮詢醫師
黏液、血絲 腸道感染、過敏、發炎等 就醫檢查

特別注意:若寶寶大便出現灰白、黑色、紅色,或伴隨黃疸、發燒、精神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等症狀,應立即就醫,尤其是新生兒出現持續性灰白便,需高度懷疑膽道閉鎖,這是一種需緊急處理的先天性疾病。

常見迷思與小叮嚀

  • 綠色便便: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尤其是配方奶寶寶或媽媽攝取較多鐵質時,與腸胃吸收好壞無直接關係。
  • 便便中的顆粒:多為未消化完全的奶塊或食物殘渣,通常無需過度擔心。
  • 「挫青屎」:民間常認為寶寶受驚嚇會拉綠便,但醫學上並無此說法,綠色便便多與飲食、鐵質攝取有關。

總結

正常範圍:黃色、黃綠、綠色(7~9號色卡)。
異常警示:灰白、黑色、紅色便,或伴隨黃疸、發燒、精神差等症狀,需立即就醫。
日常觀察:以大便「底色」為主,忽略顆粒顏色,注意有無血絲、黏液等異常。

家長可善用「嬰兒大便九色卡」輔助判斷,有疑慮時儘早諮詢專業醫師,確保寶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