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裝扮的文化意義源自於古代凱爾特人的信仰與習俗,主要是為了在靈界與人間界線模糊的時刻保護自己免受惡靈侵擾。凱爾特人相信每年10月31日夜晚,亡靈和惡靈會回到人間,為了躲避或嚇跑這些靈魂,人們會穿上鬼怪、魔女、吸血鬼等可怕的服裝,藉此與惡靈同化或嚇退牠們,達到避邪的目的。

萬聖節的裝扮起源於凱爾特人的薩溫節(Samhain),這是標誌夏季結束、冬季開始的祭典。當時人們會穿戴動物皮毛或化妝成鬼魂模樣,讓靈魂誤以為他們也是幽靈,避免被騷擾。隨著基督教傳入,這些異教習俗與基督教的諸聖節(All Saints’ Day)融合,演變成現代的萬聖節。

現代萬聖節裝扮不僅保留了避邪的傳統意義,也成為展現創意和娛樂的方式。除了傳統的魔女、殭屍、吸血鬼等角色外,還有許多人扮成動畫、遊戲人物或名人,並舉辦化妝派對和遊行,成為一種社交和文化活動。

簡要整理萬聖節裝扮的文化意義與由來:

文化意義 由來與背景
避邪與嚇退惡靈 凱爾特人相信亡靈會回來,裝扮成鬼怪以保護自己
與亡靈同化以避免傷害 穿戴動物皮毛或化妝成鬼魂,讓靈魂誤認
紀念夏末節(Samhain) 標誌夏季結束、冬季開始的祭典,靈界與人間界限模糊
與基督教諸聖節融合 後來成為紀念聖人節日,習俗逐漸演變成萬聖節
現代娛樂與創意展現 多元化裝扮、派對和遊行,成為歡樂的文化活動

因此,萬聖節裝扮不僅是傳統避邪的象徵,也反映了文化融合與現代社會的娛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