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字與少見字在名字中的發音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發音不明確或難以辨識
    生僻字通常不在常用字範圍內,很多人不熟悉這些字的讀音,甚至連字典或電腦系統都查不到,導致名字難以正確發音或識別。例如,有家長為新生兒取名用到「莯」字,因為系統和字典都沒有收錄,造成報戶口時遇到困難。

  2. 溝通與介紹上的困難
    使用冷僻字命名,當事人在日常生活中介紹名字時,往往無法用常見詞彙或拆字法來說明,讓他人難以理解或記憶,甚至需要造字或特別解釋,增加溝通負擔。

  3. 系統與行政上的限制
    許多電腦系統(如銀行、護照、考試准考證等)無法支援所有生僻字,尤其是超出常用字碼表(如Big5碼)範圍的字,導致登記、辦理證件等程序出現障礙。這也反映在戶政機關對生僻字的登記限制,必須提供實體字典證明或改用其他字。

  4. 文化與使用習慣的影響
    雖然古代有些生僻字曾經常使用,甚至用於避諱,但現代社會普遍傾向使用常用字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尤其在名字的實用性和便利性上,生僻字往往成為負擔。

綜合來看,生僻字和少見字在名字中會造成發音不易掌握、溝通困難、行政登記受阻等問題,這也是許多專家和網友建議避免使用生僻字作為人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