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砂黏底的主要成因通常包括以下幾點:
-
貓砂吸水性不足或吸水過度:吸水性差的貓砂無法迅速結塊,尿液會滲透到底部,使砂盆底部變得黏稠;反之,環境濕度過高(如常下雨導致空氣濕氣重)也會讓貓砂吸收過多水分,造成黏底。
-
貓砂量不足或砂盆太淺:貓砂層太薄,尿液容易直接滲透到底部,尤其砂盆深度不足(建議至少8公分以上),會讓尿液黏在盆底。
-
舊砂殘留尿漬和便塊:舊砂中殘留的尿漬和便塊會慢慢滲出水分,影響新砂的結塊效果,使砂變得黏稠且結塊碎裂,鏟起來像豆腐渣。
-
雜質干擾:毛髮、小石頭或其他異物混入貓砂中,會包裹濕砂或干擾結塊,導致結塊不完整或碎裂。
解決方法包括:
-
定期清理與全換貓砂:徹底鏟除舊砂和雜質,定期將整盆砂倒空清洗,避免尿漬和便塊殘留影響新砂品質。
-
增加貓砂深度:保持貓砂層至少8公分以上,避免尿液直接接觸盆底,減少黏底機率。
-
選擇吸水性好且結塊力強的貓砂:可嘗試更換品牌或種類,選擇適合自家環境和貓咪習慣的砂種。
-
保持環境乾燥:避免砂盆周圍潮濕,減少貓砂吸收過多濕氣。
-
修剪貓咪腳掌毛:減少貓砂黏在腳掌帶出,保持貓砂盆周圍整潔,避免砂粒混入異物影響結塊。
-
使用砂盆噴霧或防黏劑:市面上有些產品可噴於砂盆底部,減少砂粒黏附,提升清理效率。
綜合以上,貓砂黏底多因砂量不足、吸水性問題、舊砂殘留及雜質干擾所致,透過定期清理、適當砂量、選擇合適砂種及保持環境乾燥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此問題。